回應《誰去研究華人教會的離教者》

9 12 2008

近日拜讀肥醫生的《誰去研究華人世界的離教者?》一文。正如肥榮兄所講,每當他出了些有關教會的文章的時候,定必令他的網誌「峰煙四起」。雖然我成為了一位離教者都有好幾年,亦都說過要淡出任何宗教的討論,但對於這位網上的「老朋友」所對離教者的定義,小弟真的難以苟同, 因此我也破戒去了那邊「襯熱鬧」。不過自問那裡的回應寫得不太好,所以借此再補充一下。

外國人無論學術上或非學術上都喜愛將事物歸類,一方面「方便」了我們處理事物,可以方便學習及處理事情,但這樣同樣可以被人濫用作為對「我所不喜愛者」作出排斥及抹黑工具。我想最近期兼且最好的例子莫過如這個:

Hi, I ‘m Mac :

亦因為這系列廣告的成功,連耶教都借這個廣告的概念來「抽抽水」:

可能以上種種的成功,連微軟都不可以再「軟」下去。Bill叔叔終於都要還擊喇:

我在澳洲生活了好幾年,我對於這種「歸類性的抹黑」其實真的見不少。尤其是當出現某些針對某些種族的時候, 這種方法簡直就是主流社會對某些「非我族裔者」的拿手好戲。其中一個例子是2005年雪梨Cronulla海攤針對黎巴嫩人的種族集會。再者, 教會亦有用這種手段去針對跟他們相對的群體(例子包括前面那個「抽水廣告」,只不過沒有那班種族主義者那麼激烈)。雖然我明白到肥榮作此分類的本義是想將離教者的行為學術化, 並非想將他們排擠分類,但我怕在實際的情況下,這種分類最終可能成為教會針對離教者作分類排擠的最佳手段。就如教會可以好容易地將離教者定性為放棄信仰、自甘墮落一樣,然後將以往和那位離教者唸熟的教友,甚至運用其影響力向其他團體施壓 (例子)。作為一個離教者,我真的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。

再者我亦怕將離教問題學術化, 因為這亦都好容易將這個情況變得像「九形人格」一樣,創造一大堆「離教者專家」,而沒有人真的去關故離教者。


管理項目

Information

發表留言